无人机空域管理: 技术要点、规范与实践指南

日前,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在中国大陆施行。这是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对于无人机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无人机空域管理

《条例》的实施意味着无人机操作者需要按照对应的规定合规飞行。本文将全面解析无人机空域管理的技术要点、法规规范及实践指南,帮助操作者理解并遵守最新的无人机管理条例。

通过详细介绍无人机分类标准、空域划分、实名登记流程、操控员资质要求等核心内容,为无人机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全面参考。

关键要点

  •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对无人机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 无人机分类标准、空域划分、实名登记流程、操控员资质要求等核心内容将被详细介绍。
  • 管制空域与适飞空域的界定、飞行申请流程、安全规范等内容将被系统讲解。
  • 无人机监管技术、反制措施及应急处置方案将被探讨,为无人机安全运行提供专业指导。
  • 本文将为无人机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全面参考。

中国无人机管理新规概述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

这一条例的实施,为无人机用户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引,规范了无人机的飞行活动。条例明确了无人机的分类、适飞空域、申报流程以及各类无人机的使用门槛,如飞行执照、责任保险等。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要点

《条例》首次明确划分了”适飞空域”和”管制空域”的概念,为无人机飞行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空域界定。同时,简化了不同类别无人机的申报流程,降低了合规成本。

2024年1月1日实施的重要变化

自2024年1月1日起,所有无人机用户必须按照新规定合规飞行。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将统筹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对无人机的动态监管与服务,从根本上解决飞行合法性问题。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无人机管理正在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为无人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

无人机分类与技术标准

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分类与技术标准是确保其安全运行的基础。这一分类体系有助于监管机构对不同类型无人机实施有效的管理。

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无人机划分

根据相关规定,无人机被划分为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五个类别。这一分类主要依据无人机的重量、尺寸以及性能参数。例如,微型无人机通常指重量小于250克的无人机,而轻型无人机则可能因其无线电发射设备超出微功率短距离要求而被归类为轻型无人机。

值得注意的是,DJI Mini系列无人机虽然重量小于250克,但由于其无线电发射设备超出微功率短距离要求,因此被归类为轻型无人机。

DJI大疆无人机产品分类说明

DJI大疆作为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制造商,其产品线涵盖了多种类型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根据新规定,DJI大疆的产品进行了相应分类。大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满足《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GB42590-2023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安全要求等相关法规和标准。

所有大疆无人机产品均具备向UTMISS系统进行飞行动态数据上报的能力,符合监管要求。大疆将根据法规实施进展,在2025年一季度陆续发布软件升级,实现动态数据报送接口从UTMISS系统切换至UOM系统,确保用户飞行合规。

无人机分类

无人机空域管理体系详解

无人机空域管理系统

中国的无人机管理采用多部门协同模式,确保无人机的安全运行。这一体系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包括民用航空、公安、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

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职责

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在无人机空域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国务院民用航空、公安、工业和信息化、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全国无人驾驶航空器有关管理工作。

民用航空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无人机适航管理、操控员资质认证、飞行活动审批等专业性工作,是无人机管理的核心部门。

各级管理部门分工与协作

各级管理部门的分工与协作是确保无人机空域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人驾驶航空器有关管理工作。

各级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责任区内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工作。这种多层次的管理体系确保了无人机运行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管制空域与适飞空域界定

管制空域八大类区域详解

管制空域包括八大类区域,这些区域因其特定的用途和限制而被严格管理。这些区域包括机场、军事基地、重要基础设施等敏感区域。

了解这些区域的具体划分和用途对于无人机操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些区域内飞行通常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

适飞空域范围与使用条件

适飞空域主要开放给微型、轻型和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使用。在适飞空域内飞行的无人机操控员必须遵守不超过真高120米的高度限制。

这一限制确保了无人机与有人驾驶航空器之间的安全隔离,降低了飞行风险。

适飞空域的设立简化了审批程序,提高了飞行效率。用户可以通过UOM平台查询适飞空域信息,适飞空域在平台上显示为浅蓝色,而管制空域则无颜色填充,便于用户直观识别。

无人机实名登记流程

登记平台与操作步骤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所有者可以通过指定的登记平台进行实名登记。操作步骤包括:首先,登录登记平台;其次,填写无人机的详细信息,包括型号、序列号等;最后,提交登记信息并获得登记编号。

不同类型无人机的登记要求

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在登记要求上存在差异。微型无人机需要实名登记,但对操控员资质和飞行空域的要求相对宽松。轻型和小型无人机除了实名登记外,还需向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报送识别信息。中型和大型无人机则需进行适航认证和国籍登记,登记要求更为严格。

无人机操控员资质要求

无人机操控员的资质要求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最新的规定,操控员需要满足特定的资质要求,以保障无人机的安全飞行。

操控员执照申请条件与流程

操控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制空域内飞行的人员,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按照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的规定经培训合格。申请操控员执照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年龄、身体状况和专业知识等。

具体流程包括提交申请、参加培训和考核、通过执照考试等步骤。操控员需要熟练掌握有关机型的操作方法,了解风险警示信息和有关管理制度。

无需执照情况下的操作限制

操控微型、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无需取得操控员执照,但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机型的操作方法,并了解风险警示信息和管理制度。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操控微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操控微型、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

此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操控微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操控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应当由符合规定条件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现场指导。这些规定体现了对不同年龄段操控员的差异化管理,既保障了飞行安全,又兼顾了无人机爱好者的合理需求。

UOM平台与无人机监管服务

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无人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监管措施也在不断完善。

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功能

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综合监管服务平台(UOM)旨在实现对无人机的有效监管。该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实时监控无人机的飞行状态、识别信息上报、以及与其他监管系统的对接等。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除微型以外的所有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实施飞行活动时,操控人员必须确保无人机能够向UOM平台报送识别信息。

该平台通过整合各类无人机数据,实现对无人机的可监视、可管理、可追溯,从而保障空域安全。

飞行动态数据上报要求

飞行动态数据上报是实现无人机可监视、可管理、可追溯的关键技术手段。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DJI大疆创新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产品满足对飞行动态数据上报的要求,具备向UTMISS系统进行数据上报的能力。

根据中国民航局2024年11月15日发布的公告,DJI大疆创新将在2025年一季度陆续发布软件升级,实现动态数据报送接口从UTMISS系统切换至UOM系统。在接口切换完成前,UTMISS系统将采用云-云转发的方式向UOM系统进行数据推送,确保用户飞行合规需求不受影响。

飞行活动申请与审批流程

无人机飞行活动申请与审批流程是规范飞行活动的基础。这一流程确保了无人机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飞行,减少了潜在的风险和冲突。

一般飞行活动申请时限与材料

一般飞行活动申请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限提交相关材料。《条例》对于申请时限没有具体限制,您可以根据实际飞行需求如实填写。申请材料通常包括飞行计划、飞行路线图以及安全保障措施等。

如申请被拒绝,您可进入「民航总局首页 > 技术支持 > 运行管理 > 立即查看」联系民航技术支持获取协助。

长期飞行活动申请特点

长期飞行活动申请适用于在特定管制空域内需要长期、定期进行的无人机飞行活动,如持续的工程监测、定期的农业植保等。与一般飞行活动申请不同,长期飞行活动申请可以一次性申请较长时间段内的多次飞行,减少了重复申请的麻烦。

无需申请的飞行活动类型

在特定条件下,一些无人机飞行活动无需申请即可进行。这些活动主要涉及适飞空域内的合规飞行以及特殊用途无人机的例外情况。

适飞空域内的合规飞行

适飞空域是指经管理部门划定的、适合无人机飞行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无人机操作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和安全程序。例如,使用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150千克的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农林牧渔区域上方的适飞空域内从事农林牧渔作业飞行活动,无需取得运营合格证。

特殊用途无人机的例外情况

特殊用途无人机,如用于农业、军事、警察、海关和应急管理的无人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享受例外政策。例如,常规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作业飞行活动无需取得运营合格证,但操作人员需由生产者进行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取得操作证书。这些例外规定体现了对特殊用途无人机的政策倾斜,既保障了特殊任务的执行效率,又确保了基本的安全标准。

无人机飞行高度与空域限制

为了保障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我国对无人机飞行高度和空域限制有着严格的规定。无人机驾驶员必须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以确保飞行安全。

真高120米规则解析

“真高120米规则”是《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的核心规定,明确了适飞空域与管制空域的高度界限。真高是指无人机飞行高度与其在地面投影点的实时高度距离,而非相对于起飞点或操控员位置的相对高度。这一规则主要考虑了低空飞行安全因素,真高120米以下空域通常不会与有人驾驶航空器发生冲突,相对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无人机驾驶员需要特别注意地形变化对真高的影响。例如,在山区或不平坦地形飞行时,即使相对高度不变,真高也可能发生变化。许多现代无人机设备已内置高度限制功能,但操控员仍需了解真高概念,确保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不会无意中进入管制空域。

融合飞行的条件与限制

融合飞行是指无人驾驶航空器与有人驾驶航空器同时在统一空域内的飞行。属于特定情形之一的,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行融合飞行。这些情形包括:根据任务或者飞行课目需要,警察、海关、应急管理部门辖有的无人驾驶航空器与本部门、本单位使用的有人驾驶航空器在同一空域或者同一机场区域的飞行;取得适航许可的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取得适航许可的中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

无人机驾驶员应严格按照规定申请融合飞行,并遵守相关空域管理规定,确保飞行安全。

FAQ

无人机飞行前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工作?

无人机飞行前需要进行实名登记,了解当地的空域限制和飞行规定,并检查无人机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

如何确定无人机的飞行高度?

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应遵循真高120米规则,即在非管制空域内,无人机飞行高度不得超过120米。

无人机适飞空域的范围和使用条件是什么?

适飞空域是指允许无人机飞行的空域范围,使用条件包括遵守相关飞行规定和限制。

无人机操控员需要具备哪些资质?

无人机操控员需要具备相应的执照和培训证书,具体要求根据无人机的类型和用途有所不同。

如何申请无人机飞行活动?

无人机飞行活动需要通过相关平台或部门申请,提交必要的材料和信息,并获得批准后方可进行飞行。

哪些情况下无需申请无人机飞行活动?

在适飞空域内进行合规飞行,或具有特殊用途的无人机,可以在特定条件下无需申请飞行活动。

无人机飞行动态数据上报有哪些要求?

无人机飞行动态数据需要按照相关规定上报至指定的监管服务平台,确保飞行活动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DJI大疆无人机的产品分类说明是什么?

DJI大疆无人机产品根据重量、功能和用途等特点进行分类,包括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无人机等类别。
联系方式

官方媒体:

关注公众号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