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无人机管控系统解决方案

低空经济正快速成为万亿级新赛道,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超1万亿元,2035年达3.5万亿元。行业扩张带来大量飞行活动,同时也把安全与管理放在首位。

公众场景与大型活动的风险引发关注,董志毅在行业大会上强调“安全是低空经济的底线”。近期“大理崇圣寺三塔穿越机坠落”等黑飞事件,进一步提示监管与技术并重的必要。

低空无人机管控

从技术端看,5G-A+TDOA融合感知、手持侦测到城市级网格系统,正把“看得见、管得住、处置快”变为可行方案。建设覆盖空域、系统与平台的综合管理体系,是实现产业与安全协同发展的关键。

关键要点

  • 低空经济规模大,市场与政策共同驱动发展。
  • 安全为底线,黑飞风险需快速识别与处置。
  • 多源感知与5G-A+TDOA为管控提供技术基础。
  • 从数据采集到证据固化,构建端到端管理闭环。
  • 企业与运营商案例展示从单点到城市级的能力提升。

低空经济与空域治理新格局:市场规模、政策脉络与安全底线

到2025年和2035年的市场预期,正在重塑装备、平台与服务的投资方向。2025年低空经济预计超过1万亿元,2035年或达3.5万亿元,这一规模吸引资本与地方试点并驱动产业链向外溢。年度和月份的政策节点,会显著放大区域协同与服务创新。

低空 经济

政策与标准的三部曲

顶层法规已建立:2024-01-01实施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为管理奠定法律框架。随后发布的运行识别最低性能要求与系统安全要求,填补了微轻小型识别与主动上报的技术空白。

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审慎包容”的治理思路被提出,以在放开创新与守住安全底线之间寻求平衡。

——董志毅

人民大学LCDI 2025提出,将空域安全与技术标准纳入国家安全战略。这要求建设可验证、可问责的信息与管理体系,实现“放得开、管得住”的审慎格局。

“黑飞”风险与合规治理

大理崇圣寺三塔事件凸显未经审批闯入公共场景的危险,涉事飞手被行政拘留十日。发改委明确严打无证驾驶、未取得适航证与未报批的飞行活动。

为实现实时掌握与快速处置,民航、公安、气象等部门需共治。统一平台让用户完成实名登记、适航审查与计划审批,并通过路由冲突校验与预警,缩短审批周期,形成透明可溯源的信息闭环。

低空无人机管控的技术范式:远程识别、5G-A+TDOA与多维协同探测

面向日益复杂的低空应用,系统架构以平台为核心,串联前端感知、通信回传与云端处理,形成身份识别—实时数据—轨迹监测的闭环。

低空 监控

系统架构与平台能力

平台支持实名登记、证据固化与策略引擎,能在跨区域场景中提供全流程管理与多部门联动。

多源融合感知

雷达给出远距告警,光电和AI图像提供视觉确认,射频与声学补足低慢小目标的捕获,形成立体化监控网络。

通信与定位融合

5G/5G-A基站与ADS-B、TDOA协同,使状态刷新达到省级中心实测的2秒级,提升轨迹连续性与定位精度。

预警与反制闭环

按场景设置重点区域边界,入侵即时告警;对疑似非法活动执行联动拦截、驱离并固化证据,降低风险并保障持续运行。

从“飞得好”到“管得好”:省级飞行服务平台与城市级网格化落地

飞行活动全流程服务

用户在统一平台填写飞行活动登记,包含负责人信息、起止时间、架次与注册号等。

平台联通空管、公安、气象与交通,实现航线规划、冲突消解与气象情报共享。

利用雷达回波与6分钟刷新的降雨信息,系统可对极端天气发出自动预警,保障飞行安全与管理透明度。

快速部署与场景扩展

忆伯科技的5公里+地面站方案可快速覆盖重点区域,接入电子号牌数据并触发智能预警。

结合TDOA城市网格与5G-A/ADS-B实现2秒级态势刷新,勤务联动能迅速定位违规机与飞手,留存轨迹与证据。

国产化组件遵循工业级标准,适配电站、机场、体育场等多种场景,支撑长期建设与区域监管能力的提升。

结论

要把低空从试验场变成可托付的公共资源,必须同时建好规则与技术底座。

在万亿级的低空经济发展周期,安全和合规是释放价值的前提。建议以可验证的管理体系和标准为基石,推动产业稳健发展。

技术上应优先部署多源融合感知、5G/5G-A与TDOA组合,靠平台化系统实现全域监控与快速处置,提升飞行与交通协同能力。

治理层面需建立国家—省级—城市三级联动的信息闭环,明确责任与追溯路径,提升空域监管效率和风险防控。

面向重点活动与人机协同,采用分级准入和动态告警,并通过国际沟通促成技术互认,推动航空与无人生态健康发展。

FAQ

低空无人机管控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哪些核心模块?

解决方案一般包括身份识别与实名登记、飞行计划管理、实时轨迹监测、空域分配与冲突消解、预警与应急联动、数据存储与审计等模块。技术上借助雷达、光电、射频、声学传感器和AI图像识别实现多源融合感知,通信层面采用5G/5G-A、TDOA与ADS-B等技术提升定位精度。

我们如何在城市里实现网格化低空飞行服务与监管?

建设省级飞行服务平台,向下延伸至城市级网格化节点。每个网格负责航线审批、气象情报、场景化风险评估与勤务联动。通过本地平台与国家级监管中心互通,实现全流程管理、快速部署与场景扩展,覆盖5公里+的地面服务半径。

低空经济的市场前景和关键驱动因素有哪些?

低空经济正进入万亿级增长阶段,驱动因素包括农业植保、物流配送、公共安全、摄影测绘与城市管理等场景的商业化需求。政策推动、技术成熟(如国产化雷达与AI)、以及完善的服务与监管体系共同促进市场扩容。

在安全治理方面有哪些必须遵守的政策与措施?

安全为底线,须落实实名登记、适航审查和空域使用许可。强化“黑飞”打击与合规治理,建立入侵预警和联动处置机制,制定行业标准与地方执法协同方案,确保飞行活动在可控范围内开展。

远程识别与多维探测如何协同提升监管能力?

远程识别提供身份与许可信息,雷达与光电负责空间态势感知,射频与TDOA实现被动定位,声学补充近距侦测,AI图像用于目标分类与异常判断。多源数据融合形成可信轨迹和行为画像,支撑实时告警与事后审计。

通信与定位融合技术在实际部署中的挑战有哪些?

主要挑战包括室内外信号覆盖差异、5G-A基站建设成本、ADS-B与TDOA的互操作性、以及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设计。解决路径是多技术互补、国产设备适配、本地化部署与标准化接口。

对无人机运营者而言,申报航线与日常合规要注意什么?

运营者需进行实名登记、提交飞行计划并获取空域许可,遵守高度与时段限制,携带必要的技术装备(如远程识别模块)并保持通信畅通。遇到重点区域或临时禁飞,按规定改航或取消任务,保存轨迹与日志以备检查。

如何在突发空域入侵时实现快速预警与反制?

系统应具备远距预警能力、重点区域入侵告警和联动拦截策略。应急流程包含自动告警、通报执法部门、启用电子驱离或指令接管,并将轨迹与证据上报用于后续处置与取证。

系统建设中如何兼顾隐私保护与信息共享?

通过最小化数据采集、分级授权访问、加密存储與安全审计来保护隐私。对必要的空域与运行数据采用脱敏或匿名化处理,同时通过API或数据中台在部门间安全共享,支持监管与服务需求。

在本地化部署中,如何保障国产设备与平台的工业级可靠性?

采用工业级标准,进行可靠性测试与持续运维,建立多层备份与冗余机制。推动国产雷达、通信设备与指控平台的适配与认证,结合标准化接口实现跨厂商互通与勤务联动。

低空产业链参与者(企业与政府)应如何分工协作?

企业主要负责技术研发、设备生产、商业化服务与场景创新;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标准、空域管理、执法监管与公共平台建设。双方通过公私合作、试点先行和标准共建实现协同发展。

小型无人机的风险评估应覆盖哪些要素?

风险评估需包含飞行高度与速度、飞手资质、载荷与故障模式、飞行环境(人群密度、敏感设施)、天气与通信状况。结合历史数据与AI模型进行实时风险评分并触发相应管控措施。
联系方式

官方媒体:

关注公众号
联系我们